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黄杨绢野螟的图片及其特征与防治方法

黄杨绢野螟的图片及其特征与防治技巧 黄杨绢野螟,学名Diaphania perspetalis Walker,…

黄杨绢野螟的图片及其特征与防治技巧

黄杨绢野螟,学名Diaphania perspetalis Walker,是一种危害小叶黄杨的重要害虫,也对大叶黄杨、卫矛等园林植物造成威胁。这篇文章小编将通过黄杨绢野螟的图片、形态特征、种类特征以及防治技巧深入探讨这类害虫的相关智慧。

一、黄杨绢野螟的危害特征

黄杨绢野螟的幼虫以取食植物叶片为主,吐丝作巢,常将几片叶子缀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虫巢。随着幼虫的生长,虫巢的体积也会逐渐增大。严重时,这些幼虫会将整片叶子吃光,导致植株落叶甚至死亡,极大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及景观美化。近年来,黄杨绢野螟在全国范围内的危害持续加重,对园艺种植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二、形态特征

1. 成虫特征

黄杨绢野螟成虫体长介于14-19毫米之间,翅展可达33-45毫米。其头部呈暗褐色,带有白色鳞毛;胸、腹部为浅褐色,且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为深褐色。翅膀呈白色半透明,具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为褐色,后翅外缘则为黑褐色。

2. 卵和幼虫特征

卵呈椭圆形,长约0.8-1.2毫米,孵化时颜色为乳白色,渐变为淡褐色。幼虫在老熟时体长可达42-60毫米,颜色为黄绿色,且身表有光泽的毛瘤。经过几许龄期,幼虫的取食范围逐渐扩大,给植物带来严重危害。

3. 蛹的特征

蛹呈纺锤形,棕褐色,长约24-26毫米,宽6-8毫米。蛹在虫巢中用丝缀连,形成茧。

三、发生规律

黄杨绢野螟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两代,以低龄幼虫在黄杨叶片中结薄茧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取食,6月成虫出现,具有趋光性。成虫一般在夜间出来交配和产卵,喜欢栖息在阴暗处。

1. 生活周期

第1代幼虫通常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发生,第二代则在7月至9月间发生。注意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有助于及时防治。

四、防治技巧

1. 物理防治

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以减少虫源。

2. 摘除虫巢

在幼虫处于低龄阶段时,及时摘除虫巢可减轻虫害。

3. 利用灯光诱杀

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有助于降低虫害发生率。

4. 药剂防治

防治关键期可使用速灭杀丁乳油、敌杀死乳油等药剂进行喷洒。建议使用低毒、无污染的农药,如Bt可湿性粉剂及苦烟乳油等。

5. 保护天敌

保护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等天敌,有助于天然控制虫害。

拓展资料

通过对黄杨绢野螟的图片、形态特征以及发生规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它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有效的防治技巧如物理清除、药剂喷洒及利用天敌的保护,将有助于抑制黄杨绢野螟的进一步蔓延和危害。保护园林植物的健壮生长,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积极防治。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