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树斌案追责:漫长的等待与背后的真相
在中国司法历史上,有几许案件因其冤屈而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聂树斌案便是其中其中一个。聂树斌,在1995年被错误判刑为故意杀人及强奸罪,经历了长达21年的冤屈人生。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对其进行了再审,宣告其无罪。纵使案件获得了平反,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始终没有放弃追责的呼声,期待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和负职责的结局。但至今,其追责的进展却显得缓慢无比。
聂树斌案的冤屈与平反
聂树斌案发生在1995年,聂树斌被指控故意杀人及强奸,并因此被定罪。聂的母亲张焕枝曾多次发出呼声,要求对案件进行重审,查找真相。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做出了改判,聂树斌被认定无罪,这一结局意味着聂树斌的冤屈得到了平反。
然而,虽然案件的判决结局得到了纠正,随之而来的追责难题却依然悬而未决。张焕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追责上面怎样追我还是不知道,这个事政府总要追的吧。”她对追责的渴望,不仅是为了对自己儿子的冤屈负责,也是为了让司法公正能够在未来得以实现。
追责程序的漫长等待
在聂树斌平反两年后,相关职责人的追责仍未有公开结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案在纠错后迅速启动了追责程序,相关职责人被直接追责且结局公开,这样的对比让聂树斌的家庭倍感失落。
聂树斌的父母在2017年曾向最高检、最高法发送了“关于敦促启动聂树斌冤案追责程序的申请”。信中强调,河北省高院并没有查清和指明有哪些人制造了这一冤案,相关职责人应当受到追责。同时,对于过去12年间对抗和阻碍复查平反的行为,他们也要求追查职责。
在此背景下,对于追责程序什么时候能够启动的难题,张焕枝曾多次表示“绝无可能放弃”,她坚持认为既然最高法院已认定聂树斌案是冤案,那么就应该对职责人进行追责,并且让社会知晓追责的结局,这不仅是对她儿子冤屈的交代,更是为了后续类似案件的防范与警示。
追责背后的复杂性与困难
我了解到,追责并不是单纯的个案,可以对一个人的错误判决追责,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体系。根据最高法院再审聂树斌案的审判长胡云腾的见解,错案的职责追究非常复杂,由于错案往往不是单一个人的职责,涉及多个部门和个人。
在聂树斌案中,参与侦查的人员有很多,包括当时的公安、检察院及法院的相关人员。面对这样多元化的职责主体,怎样明确职责、追究职责,成为了一项困难的任务。
同时,张焕枝在追责的经过中也面临着法律程序多、安全隐患大的困扰。即使申请书已被递交,公共机构内部的协调和职责划分,也往往导致漫长等待。许多时候,冤屈家庭所期待的回应可能由于公检法体系的复杂性而变得不知所踪。
与呼格吉勒图案的对比
在呼格吉勒图案中,内蒙古的司法体系在纠错一年后,迅速启动了追责程序。对此,聂树斌的父亲曾表示,自己特别羡慕这一案例的透明和高效。在呼格吉勒图案中,内蒙古高院公开了追责对象以及结局,表明了对错案的态度。而聂树斌案的追责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让人难以捉摸。
显而易见,对于冤案的追责,不仅需要制度的完善,也需要决策者的决心。对比两案,聂树斌案至今没有明确的追责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冤案处理与追责机制层面的不足与欠缺。
当前的反思与未来的期待
聂树斌案的追责,你我皆在关注。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不仅是落实在个案板块的追责上,更是体系性公正的回归与实现。张焕枝在追责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她的期待不仅是个人的隐痛,也是对整个社会对于司法职责的呼唤。怎样让相似的悲剧不再上演,是我们面对的共同职责。
展望未来,希望在聂树斌案之后,民族在追责冤案的体系上能够有更为明确的措施,不再让无辜的生活与灵魂遭受更多的伤害。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对错案的纠正,更需要对错案职责的追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