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启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从此变化而来。

淡,古亦写作“澹”,是安静貌。《老子’里面有句,“淡兮其若海。”泊,也是恬静之意。《双书·司马相如传》有句:“泊乎无为。”何为“淡泊”呢?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还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决”的随和,抑或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概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自我标榜“淡泊”,这是误解,淡泊不是消极,有人在情感游戏中颇受挫折,心灰意冷,于是声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从此“淡泊”,这同样是误解,冷漠不等于淡泊。雄心万丈而壮志难酬,于是标榜“淡泊”,这是颓唐者的自暴自弃;无才无能而碌碌无为,却号称“淡泊”,这是低能儿的自我安慰。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想法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淡泊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修身:个人的品德素质。养德:培养品德。淡泊:也写做“澹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灵魂,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该句语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文释义: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进修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进修。因此不进修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进修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灵魂,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样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民族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小编认为‘诫子书’里面,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技巧,也指明了立志与进修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制度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务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里面,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和平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素质的人,是这样进行素质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决,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进修。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大众的才能是从不断的进修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进修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决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灵魂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修身:个人的品德素质。养德:培养品德。淡泊:也写做“澹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灵魂,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该句语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文释义: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进修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进修。因此不进修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进修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灵魂,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样来得及?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