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用多种感官描写作文教案怎么写 用多种感官描写作文教案

1. 校园作文用多感官描写 文章的写作可以调动多种感觉描写景物,也可以不用视觉。 人的感官包括:嗅觉——鼻子、…

1. 校园作文用多感官描写 文章的写作可以调动多种感觉描写景物,也可以不用视觉。

人的感官包括:嗅觉——鼻子、视觉——眼、味觉——口和舌、听觉——耳、触觉——身体的诸多部位。如此说来,除去视觉,还有诸多感觉,也可以写出美妙的文章。比如,柳宗元的《秋声赋》描写景物基本上是付诸听觉。李肇《李牟夜吹笛》“李牟秋夜吹笛于瓜洲,舟楫甚隘。初发调,群众皆息。及数奏,微风飒然而至。又俄顷,舟人贾客皆怨叹悲泣之声。”这里的景物,皆付诸听觉。

盲诗人周嘉堤,失去了明亮的眼睛,却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透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诗人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人的各种感觉互相借用、互为沟通。诗人的感觉器官在诗中应该上互相开放的沟通的。正像刘勰所说,“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诗人在感情奔涌的时候,他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与灵敏。于是,在诗人神游的世界里声音有了形状,花朵有了歌唱,香味有了颜色……

在修辞学里被称为“移觉”或为“通感”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作者变触觉到的春风为视觉“绿”的形象,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春光的妩媚。

“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荷马史诗》)声音变形为流动的有百合花香味的液体,诗人为状写声音之美妙借助了视觉形象。如果不是借助其他感官的感觉,使诗歌的形象变形,声音简直是不可名状的。

2. 跪求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的手 秋天的银杏叶 秋姑娘快乐地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来了.树叶渐渐地褪去了苍翠的光泽,在不知不觉中换上了金黄色的礼服. 我摘下一片来,放到手中细细地抚摸.它不算细滑,但也不粗糙.秋风带走了它的水分,有点硬硬的.叶子中间裂开一条小缝,就像有人一不小心撕开了.我把叶子朝着太阳看去,叶子上一条条经脉清晰地显示了出来,多像人的血管啊!我把叶片放在鼻子前深深吸了一口气,淡淡的清香悠悠地进入肺腑,那是大自然的味道.满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展开的小扇子,又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静静地在枝头休息.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到了秋天,银杏的叶子颜色可多了,有的绿中带黄,有的半黄半绿,还有的全黄了.阳光洒了进来,树叶迎着阳光被照得耀眼,仿佛可爱的生命在枝丫间跃动;没被阳光照到的叶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枝头摇曳.风一来,它们就会趁机靠近,“沙沙”地窃窃私语,有的恋恋不舍地离开树的怀抱,飘飘悠悠地在半空中翻舞、坠落……风过了,又恢复了平静,似乎沉浸在自己的遐想当中,沉默不语. 这些银杏叶既不知道什么叫死亡,也不知道春天会重新到来.它们为大树而生,无数的叶子做着同样的工作——把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些叶子很朴素,活得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然而,这不起眼的叶子能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带给人们希望和喜悦;还能在烈日炎炎之际,给人们提供休息的绿阴;当秋天到来时,它甘愿牺牲自己,回归到大树的根基,重回大地的怀抱. 秋天的银杏叶,远没有春夏的叶子那样生机勃勃,但它是一种饱满的成熟!它因为懂得了奉献,才如现在这般,为了生命的轮回,无私地默默奉献. 冷风拂过,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而下,像在诉说一个美丽的故事……。

3. 每一个感官一篇作文 小学生的作文常常给人干涩、空洞的感觉.于是,老师就要求他们多读书,多动笔练习,而这两点却不容易做到.小学生具有孩子应有的天性,他们的心智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老师除了读写的训练之外,还应该教会孩子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增加作文的可观性.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写作的兴趣和减少写作过程的痛苦. 常人都有视、听、嗅、触、味五种感觉方式.让学生利用这五种感觉来写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小学作文多为命题作文,不外乎:记事、写人、写景这三类. 以作文《秋游》为例.小学生喜欢玩,喜欢新鲜事物,喜欢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他们喜欢大喊大叫、疯狂奔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动手去采摘,心里一定会美滋滋的.老师只需要教会他们安排作文结构就可以了. 作文开头用视觉:看天,秋高气爽,太阳温暖、灿烂,天空一碧如洗,几片云朵飘飘悠悠,有的像…… 接着用听觉:听野地里的风声,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听风卷树叶的声音,听鸟儿的歌唱,听小脚丫踩在枯草、落叶上的声响,听大家的欢声笑语…… 再来触觉:秋天风儿吹在身上很舒爽,头发和衣服在飘动,捡起一片落叶,摸摸上面的叶脉,轻拂粗糙的树干,找一片草地坐下野餐,感觉阳光和大地带来的温暖和踏实…… 文中嗅觉、味觉不必多,出现的时机也很自由.看天时,可以闻到阳光的味道,在草地上可以有野花的香味,走在落叶满地的林间,可以隐约闻到泥土的芳香,坐在草地上吃东西,那美味的食物必定会深深诱惑你的鼻子,并让你的味觉得到极大的满足. 感官在记事和写人的文章里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听人言、观人行、说自己的话、想自己的事”,这都需要调动小作者的五官. 记事的文章多要用视觉和听觉.眼睛见证事情的发展,耳朵记载他人的言语,加上心理活动的描写,作文就不会太生硬. 写人要注意细节,细节出自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觉,用脑袋去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动用所有的五种感觉,五种感觉的出现顺序也不是固定的,感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通过大脑加工而产生的心理作品,如:用鼻子嗅到阳光的香味). 教小学生用感官来写作会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多一种技术,多一份精彩嘛。

4.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蒲公英的作文300 那一朵飞扬的蒲公英

远处的小树在轻风的抚摸下,恣意地跳跃着,仿佛是被别人挠了胳肢窝的孩子似的,活泼地欢跳着。突然,在我朦胧的视觉中划过了一朵遥曳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顶端如一把完美的伞似的张开,张开着,努力地朝着更高的地方飘去,越升越高,不知怎么的,它竟托出了我那早已沉淀的记忆……

小时侯,我非常喜欢躺在草地上仰望着上方的天空。在那自由的时刻,我常常会浮现出爸爸妈妈对我所作的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愁生活的忧虑,也从不过问生活的艰辛。这样的生活常常让我有了在同学们面前自豪的资本:怎么样,我妈妈又给我买来了特步的衣服,你们羡慕吧!而每当看着那些学习刻苦的同学,我总是这样对自己暗示道:没有事的,我的前途我的爸爸妈妈会给我铺好的,我何必要去操心我将来而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呢?直到那朵蒲公英的出现,这一切都改变了。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妈妈带着我去郊外散步。我们独自漫步在家乡的小路间,路边的小花小草们不禁也为这幕所感动,不禁也翩翩起舞起来。安详宁静的环境下,我们任由清风轻抚我们的脸庞,任由金黄的阳光洒遍我们的全身。突然,一个金灿灿的小圆球迎面向我们这边飘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朵葡公英。

“哇,多美啊!”我不由得叫出了声。

5. 一篇五百字的作文题目《秋》抓住景物特征,情景交融,运用多种修 秋风悄无声息的刮在这片土地上. 就这样,秋天来了.自己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一阵凉风拂过脸颊,夹带着花草的香气,是甜的?抬起头,树上的叶子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那迷人的舞姿令人有无限的遐想,多少诗人曾为之沉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我没有诗人那样满腹文采,吟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也不像音乐家,能因此构出无数动人的乐章.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懂得欣赏这般略带悲伤的景色. 那些枯黄的叶儿,在漫天飞舞,终究却还是要落到地上,那一刻便是它生命的尽头,也许再也无人问津,也许,只能等到清洁工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化作滋养来年绿叶的肥料.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前者为后者打下一片美好的景色,等待后者开出更璀璨的花.李清照曾经说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荡气回肠的诗句,最适合此情此景此物! 往年的秋天,走在去往学校的小道上,寥寥几人,那种感觉是最适合秋天的,凄凉,而又深沉,那时总会想起那些文人墨客吟出的秋的千姿百态,赋予了秋的万种情愁.有亡国之君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也有豪气万丈的易安居士感慨“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惨.无论是谁,面对秋时,总是会有一番情愫,述不完,也述不清.即使那是“佳节重阳”“东篱把酒”也终难挡秋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如此,我却依旧深恋着她的那份执着,那份悲并快乐的与众不同. 秋天的快乐,缘自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年的辛勤劳作,在秋天收获丰收,对于我们,在那时,也可以放松自己,享受一年努力的结果!所以我觉得秋好像人生,有快乐,也有愁绪.如果一味单调,也是不完美的,而秋天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切! 秋天,山上的枫叶红了,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对秋最好的歌颂. 我在秋风里感受到了秋。

6. 秋风作文运用多种感官 秋风作文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如下:

有人说:“秋天真美!”我听了特别想去寻找秋天。

秋天在田野里。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黄澄澄的,仿佛是一块大金子。东边,人们开着收割机,正向这边开来,他们让每一粒稻子都进了仓库。

秋天在树林里,各种树木的叶子都黄了,一片一片地落在了池塘、地上。然而松树仍然抬头挺胸,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风里,身上的叶子还是那么葱绿。

秋天在花园里。花园里菊花怒放,红的,黄的,绿的,白色,橘红的……这些菊花的花瓣就像细细的萝卜丝一样。有的菊花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芯;有的菊花才展开两三瓣;还有的菊花的着朵儿,好像马上就要展开花瓣似的。

秋天在果园里,果园里的苹果、桔子、香蕉等果实都成熟了。叔叔阿姨们拿着篮子,把果子一个一个地摘了下来。那些没有摘下的果子,好像在说:“快把我们摘下来吧!那些要买水果的人们等着我们呢!”

秋天在人们的身上。人们身穿着毛衣、背心、羊毛衫等等。

秋天到底在哪儿呢?秋天就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就会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